您的位置 首页 家电维修

怀安木门智能锁维修(怀安木门智能锁维修电话)

本文目录一览 1.百年“神仙洞”风俗民居图——寻访张家口市怀安县碹窑 2.寻访怀安碹窑 | 走进碹窑民居的“样…

本文目录一览

1.百年“神仙洞”风俗民居图——寻访张家口市怀安县碹窑

百年“神仙洞”风俗民居图

  

  见过了晋味儿十足的蔚县古堡,赏过了慢时光里的古驿站,我们的下一站是怀安县。在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的16个村子中,有4个来自怀安县,它们的共同点是———碹窑民居。
  碹窑,跨越了一千多年的风霜雨雪,从依山而建到择地而居;历经了百年的沧桑巨变,从仅供居住到功能兼具,从未缺席每一代怀安人的生活;从朱家庄村到北庄堡村,呼吸了千百年时光的窑洞“神仙洞”见证了怎样的历史进程?“会呼吸的建筑”又将怎样融入时代大潮?
  我们的寻访之旅, 将从怀安县西沙城乡朱家庄村开始……

张家口日报记者 王宸胤 通讯员 高景山

  阮家窑、刘家窑、马家窑、朱家窑……在怀安县273个行政村中,有43个村保留了这种 “XX窑”的称谓,即使称谓没有保留,窑洞,对怀安人来说仍是不一样的存在。

  老村·老宅·老时光
  “前方道路狭窄,考验车技的时候到了。”驱车前往怀安县西沙城乡朱家庄村,快到村口的时候,导航提示的语音让记者忍俊不禁。
  一小段狭窄的山路过后,朱家庄村到了。村子位于山谷里,顺山势而上的路两边都是窑洞。春节时很多人家贴的春联还都红得亮眼。天气渐渐回暖,不少村民去田间地头为春耕做准备,记者走了好几户,才发现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人。6孔窑洞外墙都抹了水泥,门和窗都是塑钢的,窑洞的屋顶加了彩钢,门口和窗下都用红砖做了加固。这些其实都不是碹窑原始版的样貌,但在村里已经很普及了。
  记者走进院子,这户人家的主人家是夫妻俩。坐在炕头,晒着春日里暖暖的阳光,夫妻俩热情地和记者聊了起来。
  “我姓李,我们村,李和张都是大姓,听老人们讲,祖上就是这两个姓建起的村子。”村民老李此言不虚。据记载,怀安县历史上有史可查的移民有两次,其中第二次是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为加强京城周边的军事防务和生产开发,从全国各地向怀安县移民,主要安置在洋河流域和洪塘两岸,也有部分安置在山区里。这当中就包括朱家庄村。当时张、李两家居住于此,渐渐繁衍成以张姓和李姓为主的 “朱家庄村”,至今已600余年。
  在朱家庄村,几乎很难见到平房,几乎是清一色的窑洞。曾有人统计,该村人口最多时近千人,全村有窑洞600间左右。近些年,村里人口老龄化,有的窑洞因为久无人住已经废弃,但还有很多窑洞仍在居住使用,这些窑洞的历史少的也有半个世纪,多的已经一百多年了。
  老李家的窑洞是他的父亲结婚后建起来的,他说:“我就出生在这间窑洞里,从小就在这炕上玩。一晃都快七十年了。十多年前,窑洞大修了一次,把木窗、木门都换成了塑钢的,村里美丽乡村工程给每家每户的窑洞顶加了彩钢,这样夏天就不怕下雨了,红砖窗台也是那时候加的,有了砖的支撑,整修后的棢子更结实了。这么一次大修,保守的说,三十年内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现在,年近七旬的老李和老伴身体都不如从前硬朗,孩子们早就在县城或市里安了家。早些年,老李也在市里主城区居住,岁数越大,越想念自己的老窑洞,于是狠狠心,把窑洞大修了一番,修整后的窑洞干净又暖和,就这么踏踏实实地住了下来。
  “我家的窑洞盖得早,宽3米、深6米、高4米多,不算大也不算小。你往村口那边走,一进村路北第一家,也姓李,他家的窑洞是全村最晚的也最大,到现在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工艺很原始。”在老李的介绍下,记者找到了这户人家。远远看去,他家的窑洞高度明显高出旁边的另一户人家半米左右,显得很有气势。
  院门没有上锁,记者敲门却无人应答。一位路过的老人家看了一眼,漫不经心地说:“家里没人,出去了。”
  “家里没人,院子都不上锁?”记者有些难以置信。
  “上啥锁,村里人世世代代住在这儿,路口都有摄像头,治安好得很。”老人家随口答道。
  记者尝试着走进院子,只见四孔大窑洞坐北朝南,老式的木质窗棂上,雕着各种象征吉瑞的花和动物,木质的窑洞门上一把小锁,可见民风之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大抵如此。窑洞的外观还是用黄土和着柴草抹平而成,这其实是窑洞诞生之初的原始样貌。

  技术·智慧·老情怀
  人类的居住史要从 “穴居”说起:为了遮风挡雨,远古人类居住在山洞、巢穴等自然生成的地方;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干旱少雨的北方逐步出现了人工开凿的 “洞穴”,也就是依山而建、利用地形,选择土质较好之处,削平崖面,开挖而成的窑洞。陕北的窑洞闻名于世,其实就是这种被怀安当地人称之为 “崖打窑”的窑洞。
  那么怀安的“碹窑”有何独特之处?两侧和后墙的高度为什么这么受村民重视呢?
  怀安碹窑的产生时间目前仍不可考,但根据顾家窑村和武玉寨村交界处的土碹窑洞庙———胡神庙的相关历史记载可知,早在北魏时期怀安碹窑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何为“碹”?指用砖、石等筑成弧形。所谓碹窑,是用晒干了的加过其它物质的泥土筑成弧形,再通过垒、建、盖而成,以拱建窑,碹而筑窑,其结构与赵州桥的拱形结构一样,是典型的黄土碹窑。
  碹窑文化的发起人徐正成曾在文章中精准总结怀安碹窑的独特之处———就地取材、择地而生、平地起窑。
  就地取材,顾名思义。怀安县正处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接处,土质以黄土为主,有的地方深度达几十米。黄土质地均一、层理不显、具有一定的胶结力、不易崩塌,粘度高、直立性强,便于挖掘或制作土坯,为建筑碹窑提供了必要条件。因全部是生土建筑,即使废旧坍塌,也能回归自然,复土而耕,是任何时代都不过时的“绿色建筑”。
  如果说陕北的特色是 “窑洞”,那么怀安的特色更像是“窑屋”。在“窑洞”向“窑屋”的转变过程中,“择地而生”是碹窑先进性的典型特征。
  在地形上,怀安全县以浅山丘陵为主,可以傍山掘窑的地形并不多,更多的地方属于平坦开阔区,建筑集中居住的碹窑更为适宜,且居住者的随意性和主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居住者可以根据地形选择能够使房屋充分面向阳光照射的方向,解决采光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还能扩大生活范围,解决了土地、用水等各种问题。这是充满智慧的怀安人在生存方式上演进提高的突破性进展,也是窑洞在民间工艺上的历史性转变。
  正是因为可以 “择地而生”,所以碹窑的建筑地点可以不再依靠山体,建筑规模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定。因为拱顶的弧形结构,碹窑的内部空间相对狭小,所以要想内部面积大一点,两侧和后墙的高度、后墙的厚度都要相应的增加不少,而这,对于技术和体力也是不小的的考验。村里老一辈会建碹窑的人都知道,谁家的后墙高,谁家的窑就大,这也是经济实力的象征。
  时至今日,年青一代更愿意居住现代建筑的房屋,但在朱家庄村,特别是很多老村民看来,世世代代居住的碹窑才是他们身体和精神的栖息地,无论沧海桑田怎样变换,碹窑永远是他们的根。
  这“根”究竟是怎样植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的心里?平地怎样才能起窑?传统村落里,历经了千百年风雨的碹窑该怎样走进新时代?

——寻访怀安碹窑

  在怀安,碹窑民居分布之广泛、遗存之多令人惊叹,自西沙城乡向南,窑洞逐渐成为当地人主要的民居。历经百年风雨的碹窑,已经成为老村民们身体和精神的栖息地,无论桑海桑田怎样变换,碹窑永远是他们的根。
  这“根”究竟是怎样植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的心里?平地怎样才能起窑? 传统村落里,历经了千百年风雨的碹窑该怎样走进新时代?
  2014年,西沙城乡的东沙城村、 朱家庄村、段家庄村同批次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堪称碹窑民居的“样本之乡”。 让我们继续行走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去看看“会呼吸的建筑”怎样融入时代大潮?

  在怀安,最“年轻”的碹窑也有30年以上的“房龄”,稍微“老”一点的碹窑动辄建于半个世纪前。为什么近些年没有新建的碹窑呢?

  工艺成就历史
  古语曰:南方垒木为巢,北方抟土而居。北方草木稀缺,雨水较少,用来盖房子的木料不够充足,人们为了生存,发明了窑洞。怀安碹窑在大的分类上属独立式窑洞,除就地取材、择地而生之外,平地起窑是碹窑的第三大特色。
  平地怎么能建起一个窑洞呢?在西沙城乡北庄堡村的碹窑博物馆里,我们通过各种工具、工艺讲解以及模型演示,大致还原了它的建筑过程。
  修建碹窑的用具主要分为制作窑洞、土炕、锅灶的木制模等泥土工具和制作阳面门窗的锯、刨、锤、斧和钻子等木制工具。最有特色的就是建造窑洞最重要的构件———棢子。工匠选取黏度较大的黄土和碎柴草和成泥,置于模具坨制,状如半圆的棢子便初成。待晒干后,工匠再以互相挤压的力学结构原理,用棢子建成了平地起居的窑洞。
  过去建碹窑,一般都是各家亲戚凑在一起或请邻居和朋友帮忙。准备过程,主要是打圾子和抹泥板子。打圾子,就是把黄土填到方形木头模子中,用石杵子砸实晒干,形成方土块儿, 当地方言中叫圾子,在建窑垒边角时用到。泥板子,拱形,厚15厘米左右。在用泥网模子做泥板子的时候,要先在和的泥里面加很多碾子碾过的植物秸秆或柴草,和泥时加到其中,用铁锹和匀,然后到平地中把泥网模子放平,将和好的比较稠的泥用铁锹铲进去,用腻子抹平,然后取出泥网模子做下一个。
  建窑首先要打底墙,也就是挖地基。碹窑需要的地基较浅,约半米左右,然后用夯子夯实,越实地基越牢固。
  接下来是打窑鼻子,也就是打板墙。主要用夯子,即用一截圆木头把下面钜平,上面凿空安把,由两个人抬起,同时喊着“嘿哈”的号子使劲往下杵,将土砸实砸牢。先根据墙的宽度在墙的两边固定两块墙板(主要由木板做成),然后往里边填土,用夯子夯实一层后再加土,再夯实,逐层夯实,逐渐加高墙板,最后直至窑边墙达一米左右,后墙至窑高为止,前墙除留门外至窗台为止,这样窑的三面墙基本打成,经过几天晾晒,就可以碹顶了。
  碹窑顶是碹窑的核心。用准备好的泥板子在窑鼻子上逐层垒起来,形成窑洞。这是个技术活,不懂行的根本垒不起来,碹不成窑。碹成顶后,这个窑雏形基本成型了。
  最后一步是整形, 类似 “装修”。 一是“套里子”,即碹成窑顶后,要在窑里抹一层泥,然后再抹白灰,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到一个白色的房间了;二是外装修。往两窑间填土,使窑间互相连接起来,窑间的土也必须夯结实,但这时用的是石杵子,即用一块方形石头上绑上木把,由两个人抬起往下杵,一直到杵结实为止,另外里面填土高度也有说法, 一般要略低于窑拱顶,窑后边要略高于前边,形成平坡度,即能在秋天晒粮、堆放东西,又便于出水。还有修檐,即在两窑间留出下水道, 便于窑顶雨水排出,后来的新窑还要给窑顶前檐上垒上几层砖,看起来要齐整些。“挂面”即给前墙罩面,用比较细的泥往前墙上抹, 使前墙更加光溜整齐。最后就是安装门窗了。窗子一般是上圆下方,上面半圆除留出气烟孔外都用木头做成各种形状格子,糊上彩绘的或粘些剪的红纸花的白麻纸;下面安装玻璃,使得整个屋子非常漂亮、明亮。
  至此,整个碹窑就算建成了。当然,屋里还要盘炕,炕基本在窑的南边, 便于人们休息时采光取暖,紧挨炕的一边还要盘锅灶。烧火做饭,烟从锅灶下流入炕里,然后再从窑里的烟囱里放出。 炕热了,家暖了,人们也就可以在此居住了。
  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段家庄村,记者见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窑洞。它背靠山体,将“崖打窑”与“碹窑”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窑洞的正面是“碹”出来的,而纵深方向是顺着山挖进去的。它的好处是可以挖得很深,劣势是横向较窄,采光也不好。这种窑洞在碹窑的整体数量中并不多,但它恰恰反映了当地人居住史的发展阶段和碹窑技术的发展过程。

  历史走向新生
  与记者同行的一位乡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碹窑最怕雨雪,所以每隔几年就要整修保养。我小时候跟爷爷一起住在窑洞里很多年,前些年,爷爷家整修窑洞,我负责在窑洞顶上夯土,就是用石杵子反复墩,这样一般的小雨冲不下多少土,几年之内也不再长草了,窑洞特别坚固。这个活儿看着简单,真累啊。我就墩了一间窑顶,双手全是泡, 累得我呀, 都爬不起来了。”
  这一番话把大家逗笑了,记者问:“窑洞和房子相比你更喜欢住哪个?”他沉思了一下,说:“窑洞再好,第一不能盖在城里,第二室内的实际面积、 居住功能和房子相比,还是有很多不足,所以从生活起居讲,年轻人还是普遍愿意住房子。”
  正是因为现代房屋建筑的普及,有着1700多年建造史的碹窑渐渐衰落。目前在怀安,最晚一批的碹窑大约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之后几乎没有新窑。原因很简单———需求决定市场,当需要建造房屋的人越来越多,会修窑的人就越来越少,渐渐地,年轻一代不想学,年老一代干不动,碹窑的建造就进入了停滞期。
  近些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长期空置的碹窑多因年久失修,或坍塌,或破败。难道传承了千年的“神仙洞”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带着一丝伤感,记者走进了西沙城乡北庄堡村,在这里,记者见到了现代化的碹窑。村书记带领记者来到一个青砖木门、整修一新的院落门前。走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架木质长廊,两边种着各式花草,宫灯式的灯笼映得小院一片火红;一排坐北朝南的窑洞,木质的窗棂透着古朴。村书记说:“这些窗户都是用新型的木质材料定制而成, 与老窑洞里的木窗户相比,有质的飞跃。”
  走进窑洞,记者看到,原本的土炕已经拆除,窗下是仿土炕的现代大床;传统碹窑因为怕水,所以没有上下水,而在这里,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窑洞里有了卫生间,还能洗热水澡,居住功能得到很大改善。这就是北庄堡村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碹窑特色民宿。村集体利用村民闲置的窑洞,经过整修,打造民宿,目前村里已建成民宿院落7个、碹窑民宿36间,通过“保底分红+收益分成”的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
  近年来,怀安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类似的碹窑特色小镇已有不少,窑洞特色游也成了怀安县的金字招牌。通过实施美丽乡村改造、乡村振兴等工程,村民尚在使用的老窑洞也得到整修,生活功能的现代化和经济实惠的居住成本让村民们越发舍不得离开。
  古朴的形制,现代的功能,大巧若拙的怀安碹窑跨越了千年风雨,以科学的建筑原理、实用的居住性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记录下当地特有的民居风俗画卷,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传统村落里,历经了百年风雨的碹窑带着独具特色的古朴,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未来,它会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融入时代、见证历史,让更多的人认识怀安碹窑,感受别样风情。

2.寻访怀安碹窑 | 走进碹窑民居的“样本之乡”,去看“会呼吸的建筑”

在怀安,碹窑民居分布之广泛、遗存之多令人惊叹,自西沙城乡向南,窑洞逐渐成为当地人主要的民居。历经百年风雨的碹窑,已经成为老村民们身体和精神的栖息地,无论桑海桑田怎样变换,碹窑永远是他们的根。

这“根”究竟是怎样植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的心里?平地怎样才能起窑?传统村落里,历经了千百年风雨的碹窑该怎样走进新时代?

2014年,西沙城乡的东沙城村、朱家庄村、段家庄村同批次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堪称碹窑民居的“样本之乡”。让我们继续行走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去看看“会呼吸的建筑”怎样融入时代大潮?

在怀安,最“年轻”的碹窑也有30年以上的“房龄”,稍微“老”一点的碹窑动辄建于半个世纪前。为什么近些年没有新建的碹窑呢?

工艺成就历史

古语曰:南方垒木为巢,北方抟土而居。北方草木稀缺,雨水较少,用来盖房子的木料不够充足,人们为了生存,发明了窑洞。怀安碹窑在大的分类上属独立式窑洞,除就地取材、择地而生之外,平地起窑是碹窑的第三大特色。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段家庄村,记者见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窑洞——它背靠山体,将“崖打窑”与“碹窑”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窑洞的正面是“碹”出来的,而纵深方向是顺着山挖进去的。它的好处是可以挖得很深,劣势是横向较窄,采光也不好。这种窑洞在碹窑的整体数量中并不多,但它恰恰反映了当地人居住史的发展阶段和碹窑技术的发展过程。

历史走向新生

与记者同行的一位乡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碹窑最怕雨雪,所以每隔几年就要整修保养。我小时候跟爷爷一起住在窑洞里很多年,前些年,爷爷家整修窑洞,我负责在窑洞顶上夯土,就是用石杵子反复墩,这样一般的小雨冲不下多少土,几年之内也不再长草了,窑洞特别坚固。这个活儿看着简单,真累啊。我就墩了一间窑顶,双手全是泡, 累得我呀, 都爬不起来了。”这一番话把大家逗笑了。正是因为现代房屋建筑的普及,有着1700多年建造史的碹窑渐渐衰落。目前在怀安,最晚一批的碹窑大约建造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之后几乎没有新窑。原因很简单———需求决定市场,当需要建造房屋的人越来越多,会修窑的人就越来越少,渐渐地,年轻一代不想学,年老一代干不动,碹窑的建造就进入了停滞期。近些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长期空置的碹窑多因年久失修,或坍塌,或破败。难道传承了千年的“神仙洞”就这样退出历史舞台了吗?带着一丝伤感,记者走进了西沙城乡北庄堡村,在这里,记者见到了现代化的碹窑。村书记带领记者来到一个青砖木门、整修一新的院落门前。走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架木质长廊,两边种着各式花草,宫灯式的灯笼映得小院一片火红;一排坐北朝南的窑洞,木质的窗棂透着古朴。村书记说:“这些窗户都是用新型的木质材料定制而成, 与老窑洞里的木窗户相比,有质的飞跃。”走进窑洞,记者看到,原本的土炕已经拆除,窗下是仿土炕的现代大床;传统碹窑因为怕水,所以没有上下水,而在这里,经过现代技术的改造,窑洞里有了卫生间,还能洗热水澡,居住功能得到很大改善。这就是北庄堡村近年来着力打造的碹窑特色民宿。村集体利用村民闲置的窑洞,经过整修,打造民宿,目前村里已建成民宿院落7个、碹窑民宿36间,通过“保底分红+收益分成”的方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增收。近年来,怀安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类似的碹窑特色小镇已有不少,窑洞特色游也成了怀安县的金字招牌。通过实施美丽乡村改造、乡村振兴等工程,村民尚在使用的老窑洞也得到整修,生活功能的现代化和经济实惠的居住成本让村民们越发舍不得离开。古朴的形制,现代的功能,大巧若拙的怀安碹窑跨越了千年风雨,以科学的建筑原理、实用的居住性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记录下当地特有的民居风俗画卷,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统村落里,历经了百年风雨的碹窑带着独具特色的古朴,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未来,它会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融入时代、见证历史,让更多的人认识怀安碹窑,感受别样风情。

王宸胤 高景山

3.坚决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河北省委书记怀安“督战”脱贫攻坚

长城新媒体记者 庞晓玮 张世豪

5月传捷报,河北省又有2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河北省未脱贫县减少至13个,未脱贫人口减少至39.95万。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一公里”,越到最后越艰难,越到最后任务越重,越到最后越要响鼓重锤。

如何啃下脱贫攻坚路上最后的“硬骨头”?5月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深入张家口市怀安县贫困山区走村入户调研检查,他边走边问,查档案,看厨房,坐炕头,与乡亲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当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情况。

王东峰要求,认真总结和巩固拓展河北省2018年扶贫脱贫工作成果,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脱贫,强化督查检查和考核问责,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广泛发动各界力量支持扶贫脱贫工作,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用好惠民政策,为老百姓服好务

怀安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是全省13个未脱贫县之一,2018年实现64个村和12131人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的11.3%降至5.03%。截至目前,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35户38001人,其中已脱贫14672户27288人,未脱贫6063户10713人。

沿着蜿蜒的山路,王东峰来到怀安县柴沟堡镇西河村、水濠洼村,随机走进村民家中看望。

家里生活条件和收入情况怎么样?孩子们在哪里上学、在哪里就业?生病了有没有保障?还有哪些困难需要解决?每到一处,王东峰一边详细了解村民家庭情况,一边仔细查看村民居住环境,并不时叮嘱在场的省市县乡村有关负责人,一定要将“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政策落细落实落到位。

在西河村,王东峰走进郭尚祯家。73岁郭尚祯肢体残疾,前不久还刚刚做了一场手术。王东峰坐在炕沿上与他亲切交谈,关心他的病情。

王东峰与郭尚祯一家亲切交谈。长城新媒体记者 庞晓玮 摄

“住院20多天报销了绝大部分费用,自己仅花费1000元左右。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贫困户过上了好日子。”郭尚祯拉着王东峰的手说。王东峰听后很高兴,嘱咐当地干部要落实好扶贫政策,让贫困户老人安度晚年。

“一些贫困户年龄较大,且丧失劳动能力,要在政策上向他们倾斜,用低保兜好底。”王东峰叮嘱在场的有关负责同志。

水濠洼村处在大山深处,村名因缺水而来。郭明委家的土窑洞里已经居住了三四代人。按照当地安排,今年他将成为易地搬迁的受益者。王东峰仔细询问郭明委搬迁后的打算,了解到他在村里有公益岗位,王东峰表示,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要提供就业和工作机会,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收入。

王东峰与郭明委亲切交谈。长城新媒体记者 庞晓玮 摄

敲开老旧的木门,王东峰又来到83岁的席树梅家。

家里有几口人?早中晚都吃什么饭?一年收入多少?家里的吃水问题怎么解决?能吃到新鲜蔬菜吗?冬天靠什么取暖?王东峰一一询问。

由于贫困户中涉及的老人较多,搬迁后,王东峰最关心的还是老人们的生活。他叮嘱当地有关负责同志,要设立医务室,合理配置村医,要建设公共餐厅,供老人们自愿选择用餐。

王东峰说:“这些看上去是小事,但对老人们来说就是大事,我们一定要做好服务。”

王东峰与席树梅亲切交谈。长城新媒体记者 庞晓玮 摄

老百姓搬迁后要能稳得住、过得幸福

水濠洼村位于大山深处,村子建在平均27度的山坡上,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导致该村的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20.5%。全村在册人口297人,但常住人口仅有65人,是典型的“空心村”。

依据省市“空心村”治理方案,怀安县针对水濠洼村现居住人口大部分为60周岁以上、无劳动能力的现状,在邻近的南忻屯村选址建设互助幸福院,供易地搬迁村民居住,预计7月底完工,9月底全部入住。

王东峰在水濠洼村村委会前的空地上听取有关情况汇报。长城新媒体记者 庞晓玮 摄

“你们搬进新宅后,村里的地怎么办?”在水濠洼村村委会前的空地上听取有关情况汇报时,王东峰不时插话询问。

“我们成立了扶贫互助合作社,通过流转耕地发展大杏扁经济林种植,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柴沟堡镇党委书记张建满说。

“宅基地怎么办?”王东峰问。

“我们实施退宅还林政策,在搬迁村原址发展经济林,树在谁家宅基地里,得到的收益就是谁家的。”张建满说。

“老百姓搬下来后的生活靠什么?”王东峰接着问。

“除流转耕地外,我们还通过让贫困户参与经济林管理、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发展村集体企业等措施,让每一个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如果条件成熟,我们还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张建满说。

听了水濠洼村易地搬迁情况介绍后,王东峰对在场的各级负责同志说:“易地搬迁不能一搬了之,要让老百姓搬了以后能稳得住,过得幸福,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

帮扶要精准到户,更要精准到人

在调研检查中,王东峰还同在场的市、县、乡、村四级书记共话脱贫大计,他叮嘱在场的各级负责同志,要把脱贫工作做实,要坚决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精准到户还不行,还要精准到人。

在西河村,王东峰随机抽查了贫困户的“档案”,根据记录情况一一测算贫困户收入。

王东峰在西河村随机抽查了贫困户的“档案”。长城新媒体记者 庞晓玮 摄

王东峰要求,对贫困群众的家庭状况、收入来源、产业就业、劳动能力等进行全面摸排,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然后一户一册、一人一档,通过更加精准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多少是有劳动能力的,有多少是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对于怀安县的脱贫攻坚情况,王东峰更关心精准到人、分类施策的问题。

“我们要认真分析贫困户的结构,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王东峰表示,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要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长期患病者等,要充分发挥低保、医保等政策保障的兜底作用;对已经脱贫的群众,要持续巩固成果,提高稳定脱贫能力,坚决防止返贫;对生活比较困难的低保群众,要千方百计开展帮扶,推动增产增收,增强造血功能,切实防止低保群众进入贫困线。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王东峰曾多次深入保定、张家口、承德等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就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调研检查。

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王东峰这次深入贫困地区的调研检查则是一次“督战”。

王东峰要求,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各项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4.张家口怀安瑄窑已经成为风景,口外女人嫁到窑洞怎样适应窑洞生活

因为这一天下雨没有出去耕种,乔文年一家坐在大炕上聊天,她的妻子讲起她刚嫁到这个村庄,只看见满山沟壑上到处挂着窑洞,根本找不到出村的路口,乔家住的窑洞也有三十多年了,院落整洁干净,推门而进就看见一个大红躺柜,让窑洞忽然生动起来,男主人乔文年坐在炕上说起窑洞,说起当年建这窑洞的情景,而他的弟弟乔文斌则为我们讲述了龙泉寺的来历。无意中一抬头只见窗棂上糊着旧年的麻纸,热辣辣的红对联。

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怀安县龙泉寺村记录下的文字,在这之前,还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窑洞。这之后又多次来过龙泉寺。非常喜欢这些窑洞, 也在怀安其他村庄看过更多的窑洞,窑洞依然成为我们行走张家口乡村里的一份独特的感情,而我们更多的是对他们的这种瑄窑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探访。

怀安瑄窑是一种独特的民居文化

窑洞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种体现地域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的民居形态,目前现存的窑洞模式,主要有陕北的挖式窑洞,山西的石碹窑洞和张家口怀安的土碹窑洞。

而分布在怀安县境内的这些碹窑,不仅年代久远,全国独一无二,且有着自己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含义,以及独特的民居建筑和民生风俗。这种用生土建成的民居建筑,更是见证了怀安窑洞一千多年的历史,怀安瑄窑不仅实用,而且独特美丽,从现存窑洞的表现就呈现出它的别样魅力,是集朴素、智慧于一体的一个建筑神话。

怀安瑄窑的出现,与这里的地形地貌有着本质的联系。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别是在怀安南部一带,所见之处全是黄土状貌,或沟壑纵深或土丘横亘。另一方面由于北方草木稀缺,雨水较少,用来盖房子的木料不够充足,人们为了生存,于是发明了窑洞。

怀安许多村庄最早的窑洞是在大的沟壑边上的崖式窑洞。在怀安寨沟村,一位八十多岁的大妈曾为我们讲述她刚嫁来在沟里窑洞生活的岁月,那时想上沟可不容易,沟里有水井,而后来搬到上面的瑄窑居住的开始,也还要从几丈深的沟里往上挑水,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挑上来的,我们曾经上过一次,什么东西也没拿从沟底沿坡往上走,走到半坡就不敢走了,最后只能是爬着上来,可见这个沟的坡度了,那他们挑着水是怎么走上来的?这样的窑洞建筑和居住方式,受到很大的局限性。而怀安碹窑的诞生,不能不说是民间工艺和生存方式的一次历史性革命和文明史转变。可以就地取材,择地而生,随意性和主动性得到生存者的充分选择。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张家口怀安县处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处,有的地方的土质具有一定的胶结力,粘度高,便于挖掘或制作土坯。再加之怀安气候冬冷夏热,较干燥,且许多地方开阔平坦,这些都为当地建筑碹窑提供了有利条件。

怀安碹窑是一种用黄土“碹而建窑”的土碹窑。“碹”字是用砖、石等筑成弧形的意思。而怀安这里几乎见不到石头,而砖对他们来说更是想到不敢想的,由此他们运用智慧,发明创造了窑洞的主要构件,俗名:棢子。这种棢子是由土和碎柴草和成泥,由模具坨制而成,待晒干后,成为碹窑的主要构件,其状就是半圆形。建窑时用的这个棢子的力学结构,就如拱桥的原理一样。

建造瑄窑的最初灵感是怎样来的,已无从查证,有一个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据说,怀安人最初是挖洞而居,碹窑是大人受小孩玩“过家家”抟土窑洞模型的启发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发明的。随后,这种生土民居建筑形式在怀安迅速发展,且不断壮大和传承。《怀安县志》记载,明朝时,怀安以“某某窑”起名的村庄就有47个,现在273个行政村还有43个保留了这种称谓。这些称谓基本上是以姓氏开头,如李姓碹一处就叫李家窑等。怀安碹窑择地而生,就地取材,平地起窑,全部是生土建筑,其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是几千年来延续生命、发展生产力的一种独特的居住方式。

怀安碹窑以拱而碹,碹窑建筑中所体现的采光、向阳、防水、通气、温度湿度调节,生活起居,通风排烟等,都是当时当地人因生存需要所激发出的智慧结晶。更有这样的说法“由于碹窑的特殊性,窑洞内温、湿度相对稳定,夏季窑内比窑外低10摄氏度左右,冬季窑内一般比窑外高15摄氏度左右,也因此有了‘冬暖夏凉神仙洞’的美誉。”

现存保留下来的怀安碹窑,大多是最原始的一窑三孔的构架。一般来说,中间一孔为正窑,两侧分别为配窑,作起居室和炕室。炕室必配一炕以取暖,张家口本地农村谚语有“家暖一盘炕”的说法。取暖材料以农作物秸秆为主,环保节能,草木灰还可作为农家肥的主要原料,抗土壤板结,有助于增产丰收。三间碹窑一般一间宽7-8尺,深6米,高4米多。全窑以土为主,辅以木质门窗,墙体土层厚实。屋内有的是通铺火炕,连着锅台,有的则在炕沿正中下方建锅灶,做饭烧炕同时进行,炕上铺苇席。屋内放一些大缸,盛物,盛水,腌咸菜,还有一个大红柜放些衣物和值钱的家当,粮食则就地而囤。从大门走进,首先看到的是怀安碹窑正窑,为堂屋,然后东间为正房,家长一般都居住在东正房,长子成婚后居住在西正房。多子多孙者同住一个院落,按长幼排列居住。

怀安龙泉寺的乔大哥介绍,建造碹窑的工具主要有木制的辋子模具,墼模具,炕土板模具,和泥用的泥凿子,泥杈子,铁锨,打墙用的墙板,木桩,绳子,木楔,夯,木榔头。以及平时维护窑顶用的石杵子,泥铘,榠刺刺,托泥板,等等。建窑省工省钱,一般一座窑半天时间就可建好。

现如今,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怀安碹窑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痕迹,是怀安悠久绚烂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口外女人嫁进窑洞怎样适应这里的生活?

眺望眼前这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就会忍不住想起艾青写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层层梯田下,不经意与一锄地的村民相遇,嘴里说着话,但他手里的小锄头却没有停下来,犁过的土地,宛若花纹流水一般,空阔的山里传来几声野鸡的叫声,远处错落有致的窑洞隐约可见,一切仿佛恍若隔世。

在半山坡上,一些不知名的树随意的结着几个果子,不知名的草顺着风摆动,信手叩开一家木质的门,仿佛是很久远的一个故事,这里已经很久没人住了,院子里没有水井,也不知道当时居住的人家从何处挑水。门上依然贴着火红的对联,雕花的窗棂还在,隔着窗棂往外细瞧,绿树环绕,一条通往远处的小径隐约可见,炕挨着曾经烟雾缭绕的锅灶,地上一个旧陶罐述说往事如昨,只有储存土豆的窖里留下了主人曾经的足迹,猛然有一种冲动,想拥有这座窑洞,想过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一些挂在半坡上的旧窑洞,稀稀落落点缀在那里,半塌的院墙,一道微微开启的简陋栅栏木门,在阳光里散发出古朴简陋的质地,这些孔洞说不尽的沧桑,道不完的故事,一群麻雀的声音淹没了窑洞的寂静,满眼都是黄土的路上,竟然发现一段由石头铺就的路径,让人眼前一亮。

怀安许多地方土地贫瘠,沟壑纵横,生活苦寒,可这里的人吃苦耐劳,非常的勤快。

在怀安,男人娶媳妇是整个家庭最大的事情,因为贫穷和生活环境的原因,要想娶一个媳妇就必须要花大价钱。在我们去过的怀安很多村庄,村里很多媳妇都是从口外娶过来的。

还是在我们第一次来龙泉寺的时候,一位从口外尚义嫁过来的大姐,讲述了她嫁来的经历。

在她刚刚念完高中的时候,她去串门,人家和她说,给你说一个男人吧,家在怀安,人挺好家也挺好,家里有个亲戚就嫁那里了。她说,她那会小不懂的,稀里糊涂就跟着媒人来了。

第一次来的那天,她记得下着大雨,去村里要过一条河,她要嫁的男人赶着毛驴车去接她和媒人,水把毛驴和车还淹住呢?来到村里看到人们都住的是窑洞,她没见过窑洞,进去感觉特别憋屈,而窑洞还在沟里,沟里的路只能一个人过,一不小心就掉沟里了。

她一个坝上人住惯了大房,走惯了平路,一下子来到这样的环境,她心里就不愿意嫁过来。

她要回去。可媒人收了婆家的说媒费就和婆家一心,用各种办法把她留下来,这一留,成为她心中永远过不去的结,每次说起来,她都要流泪。

开始住窑洞时,站在炕上动不动就碰头了,而出去走路也要格外小心,岁月是块磨刀石,会把你的棱角磨平,现在,这位大姐现在已经和怀安的瑄窑融合在一起了,其实她嫁的老公性格挺好,对她也好,只要不想起这件事,她还是很快乐的,唱歌跳舞,过着平常的生活。

口外人嫁怀安的女人很多,有很多人是愿意的,也有的是家里看上男家给的彩礼多。

在我们去过的怀安村庄里,曾留意问过,几乎每个村都有,但像龙泉寺那位大姐,有心结的不多。

小米焖粥是怀安一代人的最爱

怀安县四面环山,沟壑较多,黄土深厚,山场广阔,地质资源丰富,居住者大都以谷黍、土豆等杂粮为生。

谷子起源于我国,是我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具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据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等出土的大量炭化谷粒考证,谷子在我国有7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谷子就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栽培作物。据相关史书记载,古代对谷子的认识,由于品种类型繁多,或地域的不同,或所指各异,认识相去甚殊,先后有禾、粟、粱、稷、谷、秫、黍、苗、糜、艺和小米等十多种称谓。古代史书还有这样的记载:“稷,百谷之长也,今俗直名之日谷,脱壳则为粟米,亦曰小米”这可能是小米最早的来历了。

怀安龙泉寺属于干旱的地区,这里世代以种植谷子为主,谷子曾经很长时间是这里的主粮,小米香味非常好,熬的时间长越香,它做的干饭要比一般的干饭好,小米土豆粥是村里人们的最爱。

在村里一位大姐家,我们吃了一顿地道的小米土豆焖粥。

为了节省小米,这里的人们常常要加些土豆,做成小米土豆粥。小米焖粥在前些年还是好饭,不是天天能吃上的,现在很多年岁大点的,还常吃。

小米土豆焖粥做法很简单,先淘米,用水淘净米中的糠屑,俗称“米油子”,再“尚”米,尚出米中之沙。把土豆刮皮,切成块,放在大锅里,然后加水烧开,在把淘好的米下锅,待米将烂未烂之时,用勺将多余的汤舀出,剩下的米再用慢火加热,并在加热一段时间后,用铲子将米粥翻一下,这样表面略显夹生的米翻在下面,整个米粥浑然一体,呈“筋韧韧”的状态。加热时,要掌握好火候,火大易糊,如果糊了,则上面放一截大葱可去糊味。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小米山药粥日渐稀少,怀安瑄窑生活的人们对于小米山药粥的感情却是永远的,因为,每一碗小米山药粥都寄托着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外的游子,每逢思乡时,一碗小米山药粥往往就能寄托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小米山药粥的这种家乡的味道,安慰着那些漂泊异乡的怀安人。

小米山药粥,永远属于那一方土地的乡愁。

土门土炕土坯房,土路土堡土院墙。在看惯了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厦和青砖大瓦房的今天,沐浴在阳光中古老静谧的怀安碹窑小山村,这种“抟土而居”的生活是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牌家电维修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3x1.com/weixiu/575581.html

作者: baixiuhui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797594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645710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