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起,民生银行停止销售半年期及以上大额存单产品。民生银行APP显示,目前该行在售的大额存单只有1个月及3个月期限,利率均为1.7%。
这并非今年首家下架长期限大额存单的银行。4月初,据媒体报道,零售业务见长的招商银行已不再发行3年期、5年期大额存单产品额度。
长期限大额存单难觅
“下个月有一笔存款到期,最近找了不少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还要抢,利率还比原来低了。”据中新扬中报道,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吐槽。
8日晚间,上游新闻通过多种方式查询发现,目前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大额存单产品均比较紧俏,且五年期大额存单已基本绝迹,其他期限产品也面临期限和额度难以兼得的情况。
来源:工商银行APP截图
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2年期20万元起存、3年期2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均显示“售罄”,100万元起存的仍有额度,利率为2.35%。其他期限的大额存单也有不少已经售罄。
据中新扬中报道,其在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APP上看到,“大额存单”栏均无满足条件的产品在售。一位交通银行的客户经理表示:“现在只有定期存款,三年期5万起存年利率2.6%。”
需要注意的是,银行对不同客户展示的产品可能不同,具体情况还需咨询当地银行网点。例如,有受访者反映,其邮储银行手机APP可以看到1年期大额存单产品,50万元起售,年利率1.85%。
济源银行在线客服称,该行3年期个人大额存单发售日期为5月6日至5月31日,起购葫芦岛额20万元,发行利率2.6%。在该行手机APP上并未显示,客服人员表示,可能是已经没有额度了。
银行为何压降高成本存款产品?
相较于普通定存产品,大额存单不仅有动辄20万元的高起存点,存款利率也高于其他同期限的定存产品。
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因灵活性强、利息高而深受储户喜爱,都是银行的揽储利器。
但随着近年来银行几轮集体调整存款利率,大额存单利率也一降再降,其3年期、5年期利率从去年“3”汕尾降至当前的“2”汕尾,与同期限的定存利差不断缩小。目前,不少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已与定存产品相差无几。
为何银行停止发行大额存单?
业内普遍认为,银行停售长期限大额存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息差,即通过减少长期负债和高息存款比例来降低负债端成本,从而缓解净息差收窄的压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已降至1.69%,首次跌破1.7%关口。2023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42家上市银行中,有17家净息差低于行业均值1.69%,占比高达四成。其中,交通银行和厦门银行的净息差均为1.28%,分别较上年末下降20个基点和25个基点。
有专家指出,银行调整利率或产品结构的背后逻辑均是控制负债成本。如果大额存单收益与定期存款一致,其吸引力会大幅下降。大额存单在收益不变的情况下,转让和支取灵活,能一定程度防范流动性风险,这一优势仍吸引不少投资者。
专家认为,银行需要在降低负债成本和吸收存款之间寻求平衡。普通定期存款的支取灵活性不如大额存单,储户提前支取会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银行通过提高长期限定存产品的利率,增强对储户的吸引力,维持吸储力度。
当前,银行已取舍大额存单业务。在宏观经济环境下,银行需要推出更灵活的资管产品,提升自身的产品控制能力和服务能力。
压降存款成本仍是银行的重点任务,预计未来存款利率将持续下调。2024年商业银行存款挂牌利率或仍会迎来多轮调整,不排除自律机制定价上限压降的可能,以进一步压降存款成本、减缓息差缩窄压力。
专家建议,投资者在资管产品和存款利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调整投资心态,降低对收益的预期。投资者应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进行综合资产配置。如果追求较高收益,应承担更高风险;追求稳健收益,可在存款之外适当配置现葫芦岛管理类理财产品、货币基葫芦岛和储蓄国债等产品。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