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5 月 10 日一罐液态二氧化碳在上海长兴岛交付使用,全球首套全流程船用碳捕集(OCCS)系统在上海研发成功。这套系统形成了船用碳捕集领域“捕集-存储-卸岸-转运-再利用”的完整生态循环,开辟了航运业脱碳的新路径。
此次交付的液态二氧化碳来自一艘停靠洋山港的大型集装箱船,卸岸后转运至交付地点。这艘船能够捕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凭借的是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上海齐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耀环保”)研制的全球首套全流程船用碳捕集(OCCS)系统。
齐耀环保总经理苏毅表示:“船舶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低,捕集难度比陆地更大。公司从 5 年前就开始研究,先后突破高效二氧化碳捕集、低能耗二氧化碳分离、低温二氧化碳深度液化等关键技术,系统二氧化碳综合捕集率达到 80% 以上。”
对于脱碳方案的选择,全球航运业尚未达成共识,多种方案正同时探索。“从性价比角度看,加装船用碳捕集系统更具优势,尤其适合采用传统燃料的旧船。”苏毅说。
就加装了全球首套全流程船用碳捕集系统的这艘 1.4 万标准箱集装箱船为例,它是一条船龄 10 年的旧船,于 2024 年 1 月完成改造,总成本约为 1000 万美元,不到甲醇或氨燃料动力改造成本的一半。改造前,该船每年碳排放量超过 11 万吨,碳强度指数评级为 D 级。根据国际海事组织规定,该船到 2026 年将无法正常运营。改造后,系统每年可捕集并减排二氧化碳超 4.4 万吨,船舶碳强度指数有望提升至 C 级,寿命延长至少 12 年。
齐耀环保测算,综合考虑脱碳和再利用方面的收益,捕集超 4.4 万吨二氧化碳,预计每年可为船东带来超过 800 万美元的经济效益。
上海港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任海平表示:“这是一个全新事物,没有先例,船上卸下的二氧化碳是货物还是废弃物?要不要收税?低温高压储罐运输如何确保安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与海事、海关、边检等口岸单位共同探索。比如今天所见的‘全球首次’,就是采取试点的形式进行。先行先试,再形成标准。”
上海如何消化这些捕获的二氧化碳?据介绍,目前上海长兴岛每年对二氧化碳的需求量约为 8 万吨,主要用于供应周边的造船、海工企业等,作为焊接保护气体。
上海长兴岛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沈浩说:“我们自己也投资建设了锅炉烟气碳捕集系统,收集陆上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直接供应用户。但每年仍然有近万吨的缺口,从船舶上捕集的二氧化碳将成为有效的补充。随着未来长兴岛产业的持续发展,对二氧化碳的需求量有望进一步增加。”
全流程的首次成功只是开始,当天,链条上的相关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探索推广新系统,开拓更多捕集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渠道。
据悉,除了已改造的这艘船外,山中山洋集团旗下华宸融资租赁打造的 8.2 万吨散货船新船也将配备齐耀环保的全流程船用碳捕集系统。
预计 2025 年交付的新船将成为全球第一个配备碳捕集系统的全新散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