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6 月 3 日天津市人民政府网站消息,截至 5 月底,天津市 125 个增发国债项目已全面开工。
去年第四季度,我国增发 1 万亿元国债,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今年 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完成全部三批共 1 万亿元增发国债项目清单下达工作,同月,财政部将 1 万亿元增发国债资金提前下达到地方。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增发国债项目进展顺利,各地正加快推动项目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在已落地的 1.5 万个项目中,已开工建设约 1.1 万个,开工率超过 70%。
增发国债落地显效
目前,增发国债项目的开工建设正稳步推进。以得到增发国债重点支持的水利领域为例,超过一半的增发国债用于防洪排涝等相关水利设施建设,在增发国债投向的具体项目中,有 7800 多个水利项目。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张世伟在 5 月 30 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超过 85% 的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已开工实施,总体进展比较顺利。其中,京津冀地区增发国债水利项目进度相对较快,北京 88% 的项目、天津 100% 的项目、河北 98% 的项目已开工实施。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增发的 1 万亿元国债有力推动了各类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有效缓解了资金瓶颈问题。这些资金既保障了重点领域和重大安全能力建设,也促进了经济长期发展。”
除了为相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恢复重建工程建设和提升防范自然灾害能力外,增发国债也在扩大有效投资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 1 月份至 4 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4.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6.0%。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年初以来,基建投资同比增速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同时带动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 4.2%,这是由于 1 万亿元增发国债资金在今年投入使用,为年初以来基建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王青表示,增发国债资金在短期内发挥了逆周期调节作用,是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的一个体现。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增发国债资金重点投向的城乡社区支出、农林水支出、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同比分别增长 12.1%、13.1%、53.4%,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确保充分发挥国债资金效益
4 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全国 2023 年增发国债项目实施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积极推动增发国债项目在今年 6 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下一步,如何按期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充分发挥国债资金的效益?
国家发展改革委从资金下达、项目推进和过程监督等全链条做出了一系列安排,包括建立项目在线调度机制、组织地方对项目进行自查、进一步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等。各地也采取相关措施,力求充分发挥国债资金效益。
天津近期将积极推动国债项目建设,加大项目调度频次,加快资金支付进度,确保6月底前资金支付率不低于30%,确保工程质量高,满足民生需求。
市领导建议,在国债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完善项目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透明规范。针对不同项目,要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项目竣工后,要开展科学的评估,总结经验,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市领导表示,各地可遴选优质项目,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此举既能优化营商环境,也有助于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化解地方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