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书刊阅读

美媒称美推迟限制中国石墨助力车企电池制造

美国政府宣布,为《通胀削减法》中关于电池材料的规定,将推迟两年执行。这意味着电动车企业和电池制造商可以在 20…

美国政府宣布,为《通胀削减法》中关于电池材料的规定,将推迟两年执行。这意味着电动车企业和电池制造商可以在 2026 年底前从非中国公司获取关键电池矿物,如石墨。

此举目的是增加有资格获得高达 7500 美元税收抵免电动汽车数量,此前有批评者指责拜登政府偏袒中国。

对中国依赖的失败

2022 年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旨在刺激电动汽车需求,以实现拜登政府到 2030 年一半新车销量为电动汽车的目标。美国政府为购买特定电动汽车提供最高 7500 美元的税收抵免。

但为了减少美国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美国政府去年 12 月表示,将限制含有“外国关注实体”(如中国、俄罗斯、朝鲜和伊朗)电池材料的电动汽车购买者获得全额税收抵免。

石墨作为电动汽车电池的主要材料,供应严重依赖中国进口。1 月 1 日的新规生效后,符合抵免条件的汽车数量大幅减少。

汽车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目前在美国销售的 122 款电动汽车中,只有 13 款符合 7500 美元全额补贴的条件。

新豁免

在收到汽车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反馈后,美国财政部官员决定放宽限制。根据最终规定,电池中使用的少量石墨和其他矿物不受限制,直到 2027 年。这是因为这些矿物的原产国几乎无法追踪。

财政部表示,如果没有这项豁免,一些几乎满足所有要求的车辆可能会因无法追踪的微量材料而失去税收抵免资格。

“汽车行业一大胜利”

批评者指责拜登政府偏袒中国。能源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席乔·曼钦表示,新规定实际上是在支持“中国制造”。

美国全国矿业协会批评新豁免是向中国提供馈赠。北美石墨矿商曾游说美国政府对来自中国的石墨产品实施严格进口规定,但遭到大型汽车制造商的警告。

数据显示,中国生产了全球约 70% 的石墨,并提炼了其中的 90%。

日本、美国、印度和韩国是中国石墨的主要买家。汽车行业对此举表示支持。

据美国 Axios 网站 4 日报道,豁免中国石墨是汽车和电池公司的一大胜利。美国汽车行业协会和国际汽车行业协会告知财政部,建立一条绕过中国的供应链需要数年时间,否则符合补贴资格的汽车将会大幅减少。

《华盛顿邮报》4 日评论道,推迟规定的执行可能会让更多电动汽车在 2025 年和 2026 年有资格享受税收减免。

美国汽车创新联盟首席执行官博泽拉 3 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项规定的改变“对于投资、创造就业和消费者使用电动汽车都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链并非孤立存在。韩国《每日经济》4 日报道称,这项推迟让长期依赖中国石墨的韩国电池企业和汽车制造商松了一口气。

以去年为例,韩国国内进口的天然石墨中有 97% 来自中国,而实现石墨来源多元化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韩国《中央日报》也提到,上个月,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安德根表示,“如果不对中国石墨做出豁免规定,那么任何电动汽车都可能无法享受拜登政府提供的税收抵免,美国的电动汽车补贴制度将面临崩溃”。

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刘彦龙 6 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推迟对中国石墨的使用限制,表明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链与中国完全“脱钩”是不现实的。

石墨是制造锂电池的关键材料,而中国在石墨领域占据了全球优势地位。如果美国对中国石墨产品施加限制,美韩等国的汽车厂商的电动车可能都无法获得税收抵免补贴,这必然会影响美国消费者的购车积极性,导致美国新能源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博泽拉表示,“电动汽车的转型需要美国工业基础进行彻底的改造。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无法在一夜之间完成。”美国财政部的新规似乎认可了全球供应链的现实。

刘彦龙分析,即使美国通过日韩或本土材料进行替代,但相关成本可能会很高,即使享受了补贴,整车的价格也缺乏竞争力。

“美国想要减少对中国石墨的依赖,试图加大对本土或其他海外国家石墨产业的投资力度,但从成本和规模来看,它们很难具备与中国竞争的优势。它们是否具备建立本土产业链的能力也有待观察。”刘彦龙补充道。

延伸阅读

媒体:马斯克访华谈新能源汽车 让白宫下不来台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刚结束访华行程,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就紧随其后访华。

在被问及他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有何看法时,马斯克表示,未来所有的汽车都将是电动的。

包括路透社和法新社在内的 90 多家海外媒体都引用了马斯克的这一判断。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渗透率约为 18%,与埃隆·马斯克的愿景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这无疑对白宫政客近来炒作的所谓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形成有力反驳。

实际上,在拜登政府刚上台时,他们也同样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未来。

2021 年 8 月,就任刚满半年的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为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设定目标:2030 年实现美国国内一半新售汽车为可“零排放”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

彼时,在美国,这一数字不到 0.5%,从 0.5% 到 50%,可见白宫决心之大。

拜登也在媒体面前表示,电动化道路不容回头。

仅仅不到三年时间,美国上下对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白宫官员频频炒作所谓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福特、通用等美国汽车公司纷纷放弃或缩减电动汽车计划。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转变?谭主利用大数据手段对 2016 年至今美国媒体有关电动汽车的报道进行分析后发现,“风险”一词的比重持续上升。

美媒对“电动汽车”报道中提及“风险”比例随年份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后,谭主发现,“风险”主要集中在中国在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地位。

换言之,美国并不是认为新能源汽车有问题,而是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主导优势有问题。

中国拥有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

在长三角,一家新能源整车厂可在 4 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换句话说,所谓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是“中国威胁论”的另一种变种。

这背后反映了美国的焦虑心态。

正如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出席哈佛肯尼迪中国论坛开幕式时所言,问题不是产能过剩,而是焦虑过剩。

新能源汽车代表绿色转型,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而美国的焦虑,也不仅体现在新能源汽车这一领域。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是拜登政府挂在嘴边的词语。

上台后,拜登政府明确提出,要将气候危机“置于美国外交政策与国家安全的中心”。

拜登政府也将气候变化视为美国重返多边体系、重拾所谓的“全球领导力”的手段。

但当谭主利用大数据手段收集、分析了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外媒有关“美国政府”+“气候变化”的相关报道后,谭主发现,相关报道量逐年下降。

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拜登政府开始越发不愿意提及气候变化议题。

一个如此受重视的话题,为何报道量会越来越少呢?谭主又对每一年的报道进行了主题分析。

2021 年,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拜登政府对气候变化的表态和目标上。

截至 2022 年,关注美国实现清洁能源目标路径和方法的报道逐渐增多,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通胀削减法案》。

该法案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气候立法”。按理说,达成如此重大的法案,本应受到美国人民的庆祝。

对法案相关报道进行情感分析后发现,法案推出后,负面情绪持续攀升,从 2022 年的 9.5% 上升到 2023 年的 24.7%。

以下是一篇触达量较高的报道为例,《国会山报》刊载的文章《为什么乔·拜登的“绿色新世界”是一个昂贵的烂摊子》提到,“拜登政府大幅增加美国可再生能源的努力在美国现实情况面前‘碰了壁’”。

换句话说,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这篇报道举了一个例子,在《通胀削减法案》分配大量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情况下,2022 年美国新建的风力发电场和太阳能发电场数量反而比一年前下降了 16%。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新项目无法接入当前的电网。报道中提到,美国有超过 8100 个能源项目正在等待接入电网的许可,等待时间长达四五年。

这意味着一些 2022 年审批的项目要到 2026 年才能投入使用。而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美国多地的电网已经处于满负荷运转的状态,要接入新的项目,就需要升级一整套输电系统。

这些花费远比新建一个项目要高得多。美国内部对于谁来支付这笔费用也没有达成一致。

显然,这是一个涉及储能、传输等各个环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提前规划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源专家景春梅告诉媒体,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协调上一直步调不一。

这种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规划的状态极大地拖累了美国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导致一些美国的新能源项目要么建了用不了,要么干脆放弃不建。

这些现实情况让拜登政府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陷入尴尬境地——钱都花了,事情却办不成。《纽约时报》提到,即使美国国会兑现所有承诺的补贴,到 2030 年时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只能在 2005 年基础上下降 25% 左右,远低于曾定下的 50% 的目标。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报告指出,过去 10 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平均单位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 60% 和 80%,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的创新、制造和工程。

对于拜登政府而言,这又是不可接受的。拜登政府原本希望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重拾美国的领导力,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拜登政府却发现,这是在为中国的影响力“做嫁衣”。

这种反差让美国在气候变化上的行动变得犹豫不决,以致于拜登政府对气候变化的表述声量也逐渐降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体系和清洁发电系统,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拜登政府希望通过炒作所谓的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打压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企图借此提升美国的“领导力”。

但这种做法无疑是在阻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在打美国政府自己的脸。

事实上,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本应依靠全球化的合作。

以特斯拉为例,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表现最好的工厂。也正是这座工厂,曾多次让特斯拉“起死回生”。

马斯克此次访华期间,北京恰好在举办国际车展。现场展出了278款新能源车型,而特斯拉则没有参展。

很多分析认为,特斯拉不参展的原因之一是长时间没有推出新车型。面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接连推出新产品、新功能的竞争环境,特斯拉也面临着巨大压力。

据外媒报道,马斯克此次访华也是希望在自动驾驶领域与中国进一步合作。特斯拉认为,这会是电动汽车行业的新增长点。

美国企业希望与中国合作,但一些美国官员却不这么想。前不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克里斯托弗·唐还专门撰文告诫拜登政府,与中国电动汽车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促进美国的创新。拜登政府应该鼓励更多企业进入美国市场,让市场决定胜负,这才是符合美国精神的做法。

曾几何时,美国是自由贸易的旗手,鼓励市场竞争。但现在,美国政客对于全球贸易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以美国官员中最关注全球贸易的两名官员——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和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为例,相关大数据分析显示,近年来外媒关于“自由贸易”与“戴琪/雷蒙多”相关的报道量呈下降趋势。

与此“公平”成为美国政客频繁提及的词汇。美国政客为何谈“公平”不谈“自由贸易”?从图中可以看出,2022年以来,“自由贸易”这一表述出现的频率开始下降。

以这一年为视角进行分析,我们也能明白美国政客理解的“公平”是什么。2022年,美国政府发布了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在这份文件中,美国政府首次将中国明确定义为“唯一竞争对手”。这一改变是众多智库与分析机构最为关注的重点。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与2021年版的《国家安全战略》相比,这一版文件中还有一个变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牌家电维修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3x1.com/brand/shyl/skyd/510100.html

作者: baixiuhui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797594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645710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