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讯(中国新闻财经记者葛成)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平静后,国际油价又迎来新一轮波动。
据欧佩克官网显示,当地时间2日,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合作伙伴)举行第37次部长级会议。包括沙特、俄罗斯、伊拉克等在内的8个欧佩克+成员国同意延长当前的自愿减产措施,以维护国际石油市场稳定。
中新财经注意到,上述减产措施公布后,国际油价并未止跌回升。布伦特原油期货在3日和4日两个交易日接连走低,跌破80美元关口,创近四个月以来新低。近两个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连续跌破90和80美元两大关口,跌幅超过15%。
延长减产为何未立竿见影?
专家认为,达成协议并不意味着减产可以顺利执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董秀成表示,在国际学术术语中,欧佩克被定义为“卡特尔”,这种组织通常出现在寡头垄断市场,目的是避免寡头之间激烈冲突。由于缺乏约束机制,成员国违反协议也没有惩罚措施,即使签署协议,也未必能很好地执行。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所长王利宁指出,历史经验表明,欧佩克组织中部分国家减产或执行结算程度不及预期属于正常现象。为了弥补这一影响,沙特、俄罗斯等国推出更严格的自愿减产措施,以缓解其他产油国减产不足的影响。
董秀成认为,“限产是欧佩克对国际原油供需形势判断后的应对措施。如果不继续限产,国际油价难以维持。”他表示,欧佩克+本次推出的限产措施较为温和,国际油价仍可能延续前段时间的下降趋势。
限产措施背后有何动因?
对此,王利宁分析称,欧佩克+实施限产措施背后的动机是希望保持国际油价处于高位。该组织成员国的经济收入主要依赖石油产业,油价越高越有利。
具体来看,8个欧佩克+成员国决定将2023年11月宣布的日均220万桶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2024年9月底,之后将根据市场情况逐步回撤这部分减产力度。8国还将把2023年4月宣布的日均165万桶自愿减产措施延长至2025年12月。
王利宁推算,欧佩克+成员国日均减产220万桶,约占其总产量的5%。从全球经济角度看,如果上述措施有效拉高油价,可能会推高部分发达国家的通胀水平,反之则会降低通胀,进而对美联储货币政策产生潜在影响。
对国内油价有何影响?
根据现行定价规则,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存在联动机制,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国内油价不会随着国际油价波动无限上涨或下降,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