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来袭,英伟达脱颖而出成为芯片新王者,带动了 SK 海力士、台积电等供应商的发展。
行业格局随之重组,行业秩序正在形成新的格局。一些企业占据领先地位,而另一些则紧追其后,甚至被甩在后面。
三星这家“掉队者”,正同时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困扰。
7 月 8 日,三星爆发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罢工事件。原定为期三天的罢工,由于公司高层一开始不愿谈判,工会决定无限期延长。
罢工浪潮随后蔓延至三星的 HBM 芯片工厂,后者是三星“人工智能版图的要塞”。
一位三星芯片工程师透露,尽管公司更换了半导体部门负责人,“也没有看到太大变化”。公司内部气氛低迷,员工对薪酬普遍不满,认为不如 SK 海力士,很多人考虑跳槽。
“工人因薪酬过低而士气低落,管理层似乎迷失了方向,工人们也感到无助。”一位三星智能手机业务研究人员表示。
三星家电销售团队也产生了危机感,“我在公司期间销售一直增长,但这次是第一次看到增长放缓。”
员工不满情绪和士气低落是一个方面,“技不如人”则是三星更大的烦恼。
在英伟达的人工智能 GPU 供应链中,SK 海力士和台积电是最引人注目的两家公司:前者为英伟达供应 HBM,后者则垄断了人工智能 GPU 的生产代工。
能够生产 HBM 又能进行晶圆代工的三星却“两头不到岸”——用员工的话说,“HBM 落后于 SK 海力士,晶圆代工赶不上台积电”,这恰恰反映了这位电子巨头目前的真实处境。
三星的 HBM 多次传出即将供应英伟达的消息,但测试始终未能达标,只能在英伟达的供应链大门外徘徊。
有分析认为,三星的 HBM 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芯片散热,二是英伟达等客户的严格标准。
“对于一家领先的内存供应商来说,这令人担忧,”SemiAnalysis 分析师 Myron Xie 表示,“HBM 是一款非常有价值的产品,三星已经错失 良机。”
人工智能热潮中,进入英伟达的供应链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业绩保障和股价飙升。在这个分叉路口,三星和 SK 海力士这两家韩国芯片巨头的股价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轨迹。
在晶圆代工业务中,三星又试图用 2nm 和 3nm 工艺直接挑战台积电。
一个月前,知名分析师郭明錤指出,由于三星自家晶圆代工的 3nm 制程良率低于预期,三星 Exynos 2500 可能无法出货,高通或将成为三星 Galaxy S25 独家 SoC 供应商。
郭明錤没有明说“低于预期的良率”具体有多低,但这也呼应了韩国媒体 DealSite 此前的爆料:三星 3nm 工艺存在重大问题,所有试产芯片均存在缺陷,良率为 0%.
相比之下,三星的 2nm 制程似乎迎来了曙光。
7 月 9 日,三星确认已获得日本 AI 公司 Preferred Networks(PFN)的订单,将使用 2nm 制程和先进封装服务为该公司制造 AI 芯片。
对于三星而言,这份订单至少具有双重意义——这是三星官方宣布的首个 2nm 代工订单,而 PFN 是台积电多年的客户,如今却转投三星 2nm。
但仅凭这一点,三星暂时还难以撼动台积电在全球晶圆代工领域的领先地位。
分析师指出,“虽然客户确实希望拥有第二家代工厂可供选择,但他们最看重的是技术质量和稳定的供应,而三星的芯片代工尚未能提供这些。”
可以说,半导体业务承载着三星整个集团的雄心。
在三星电子 2023 年 53.1 万亿韩元(约合 2781 亿元人民币)的资本开支中,其半导体部门 DS 占比超过九成,达到 48.4 万亿韩元(约合 2535 亿元人民币);今年一季度,11.3 万亿韩元的开支中,又有 9.7 万亿韩元投入到了半导体——仅在这五个季度,三星就在半导体业务上花费超过了 3000 亿元人民币。
三星将自己定义为“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尖端晶圆代工工艺、存储芯片和先进封装技术”的公司,但从客户的选择中也可以看出,当三星在上述任何一个方面都算不上擅长时,“一站式服务对芯片设计公司而言意义不大”。
在 AI 时代被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的三星正奋起直追,最终结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正如野村分析师 CW Chung 指出的,“一旦采取错误的战略,开发出错误的芯片,就会影响三年发展。但是现在(对于三星来说)最坏的情况似乎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