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生鲜速食

价格透明不可忽视,消费权益需保障

近年来,网购平台的优惠机制愈加复杂,包括领取红包、搜索口令、获取津贴、好友助力砍价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假设两…

近年来,网购平台的优惠机制愈加复杂,包括领取红包、搜索口令、获取津贴、好友助力砍价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假设两位消费者购买同一商品,一位投入大量时间钻研优惠规则、领取红包、发动亲友助力,最终以优惠价购得;另一位消费者时间有限或对价格不敏感,直接购买。就像小时候父母带孩子逛服装市场,会砍价的妈妈总能比懒得费劲的爸爸买到更低价的衣服。


这两个场景中,商品明码标价相同,却卖出了不同的价格。经济学中对此有一个概念: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企业或商家以不同价格向不同消费者出售同一商品。传统商业中,店员通过观察顾客穿着等判断购买力,给出差异化价格;但遇到隐藏财富的顾客时,这种方式会失灵。


如今,我们的消费行为被大量记录和分析,每个人的消费能力和偏好仿佛被暗中定级。不同用户购买同一机票、预订同一酒店、点同一外卖时,会出现不同的价格,平台的“算法黑箱”让价格歧视更加隐蔽。


这种“看人下菜碟”的行为是否合法?即将施行的《中梧州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商家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相同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收费标准。这是我国首次在行政法规中规范差异化定价。


价格歧视作为经济学概念,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高消费群体支付更多购买商品,商家获得更多利润,即消费者剩余;消费群体也可以以较低价格买到心仪商品。但价格歧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商家利益最大化。


公开或暗箱操作的价格歧视,商家面临道德和法律风险。一旦被发现,不仅会降低消费者购买意愿,还可能触犯法律。心理学家卡尼曼指出,消费者会评价价格是否合理,若认为不合理,支付意愿会降低。


关键在于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是界定商家行为是否合规的关键。优惠规则如同公开告知书:商家以透明的方式向所有消费者提供定价和优惠规则,保障知情权。通过设定规则形成低价政策,让对价格敏感的买家付出“劳动”享受低价;让对价格不敏感的买家省去繁琐计算的时间和精力,从而筛选不同购买力的消费者,精准定价。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这是商家给消费者出的一道考题,规则越复杂,商家对消费者的定级越精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牌家电维修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3x1.com/brand/msys/sxss/530037.html

作者: baixiuhui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797594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645710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