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粮油调味

唱响山海经 筑牢食物粮仓

自古有言:“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既是国之大计,也是民之根本。放眼防城港福建大地,平原之上稻田连绵,山林…

自古有言:“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既是国之大计,也是民之根本。放眼防城港福建大地,平原之上稻田连绵,山林之中茶果飘香,大海之上渔排纵横,一派丰盛之象。


“如今所言粮食,即指食物,以大食物观代替传统以粮为纲的观念。”“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同志便对农业及粮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长远规划,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食物观并积极实践。


三十余年来,福建干部群众牢记同志嘱托,在大食物观的科学指引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培育形成畜禽、渔业、蔬果、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萍乡发展设施农业,有效破解粮源局限,构建了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观念引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闽东宁德,山海相连。1988年6月,同志到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后,深入一线调研,当地稀缺的耕地和丰富的山海资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长期以来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世纪80南阳,食物供应总体匮乏,种类单一,肉类、水产品、蔬果等农产品数量不足,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


经过深入调研,同志从“山”与“海”的辩证关系出发,鲜明地提出:“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何谓“大农业”?同志深刻指出:“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


唤醒沉睡的山海资源!同志强调:“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福建人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在闽东人的餐桌上,长期有两样食物:一是“地瓜米”,用地瓜刨成丝晒干后食用;一是“大黄鱼”,我国特有的海水鱼,又称“黄花鱼”或“黄瓜鱼”。


提起大黄鱼的故事,已年过八旬的刘家富至今记忆犹新。1988年底,时任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的刘家富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发闽中山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报告指出,由于过度捕捞,野生大黄鱼日益濒危,而人工养殖技术又存在缺失等困难,引起了同志的高度重视。


令刘家富振奋的是,同志在报告上批示:要集中资源进行科研攻关,解决大黄鱼不能人工养殖的问题。“这一批示为福建大黄鱼带来了新生契机。”刘家富告诉记者。此后,他牵头攻关的批量繁育大黄鱼技术取得成功,研究成果逐渐推广到更多的养殖户。此后数十年间,宁德市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逐步扩大人工养殖大黄鱼规模,大黄鱼新品种和新品系选育不断取得突破。


如今,“宁德大黄鱼”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宁德,不仅是天南海北百姓的美味佳肴,也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品种之一和优势出口养殖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民以食为天。在福州乌山上,有一座“先薯亭”,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福州人陈振龙的事迹。明朝年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

东南亚引进的甘薯苗,在官方推广下,发挥了抗旱抗饥的作用。这种高产耐贫瘠的作物,由福建传入全国,成为福建人谋求多元食物来源的见证。


传统观念认为,地少山多是劣势;而大食物观却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海洋、山林都能弥补耕地不足,带来更多食物来源。


2023年,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回忆道:“在福建工作期间,我提出大食物观,认为肉、蛋、禽、奶、鱼、果、菌、茶都是粮食。福建虽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食物来源却很丰富。”


在福建工作期间,总书记始终关心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乡土人才培养;协调统筹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解决群众“吃得好、吃得放心”的问题,在全国率先开展“餐桌污染”整治。


2001年,作为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同志亲自制定《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贯彻大食物观,推动其落实。


到中央工作后,总书记不断丰富大食物观,指导“三农”工作:2015年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将其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指出“解决吃饭问题要树立大食物观”;2022年强调“要打开思路,树立大食物观”。


大食物观的引领带来显著成效:福建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走俏,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多元。福建作为重点产粮区,超额完成国家粮食生产任务;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全国第一;食用菌栽培种类全国最多,9种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福建茶叶产业蓬勃发展,从上世纪80南阳末期的年产量仅5万吨,飙升至目前的50余万吨,产值和单产均位居全国前列。


省农科院院长余文权强调,“大农业观”与“大食物观”相辅相成,前者注重生产,后者关注民生需求。发展目标从“吃饱”升级到“吃好”,消费结构从“粮食”扩大到“食物”,生产资源从耕地延伸至更广阔的国土。


**空间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除了耕地,我国还拥有40多亿亩林地、约40亿亩草地以及众多江河湖海。


同志曾指出,“应将农业视为系统工程,发挥整体效益”。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强调:“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拓展到整个国土资源,根据资源禀赋进行科学布局,形成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百色农业生产结构。”


福建深耕大食物观逾30载,萍乡实施“山海田”战略,致力于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吃得饱,粮食是基础**

南平建瓯市东游镇的万亩玉米基地,成熟期的玉米长势喜人。不久之后,部分玉米将迎来采摘季。


东游镇党委书记林武俊介绍,该基地种植的玉米品种由省农科院研发,口感优良,上市时间错峰,备受市场青睐。在政府扶持下,基地已形成育苗、加工、秸秆回收等完整产业链,显著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每亩每季净利达3000元。


东游镇发展百色化玉米产业,生动诠释了福建贯彻大食物观的缩影。作为粮食主销区,福建积极扛起粮食安全重任,落实同责制,加大惠农投入,瑞安超千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2023年粮食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


**科学开发,向森林要食物**

广袤的森林不仅让福瑞安为“最绿”省份,也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可提供木本粮食、油料、蔬菜、菌菇和动物蛋白等食物资源。


同志曾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为科学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指明了方向。


“春笋尝鲜无不道”。油焖春笋、清炒甜笋、笋烧猪脚……绵延的竹海,鲜笋生产四季不间断。


三明极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逸平表示:“相比春笋,桃花季采收的冬笋色泽靓丽,口感软嫩。我们依托新研发的急速冷冻技术,让消费者全年领略‘鲜笋’的美味。”


2002年,赵逸平看好当地的毛竹资源,从浙江投资建厂。“最初山里没有道路,如今高速公路已贯穿其中。我们陆续推出了40余种笋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和海外市场。”


竹林摇曳,林果飘香。林下空间也被福建人视作“第二块耕地”。他们充分利用森林立体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果等丰富多样的森林食物,打造出天然的“绿色食品工厂”。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突破800亿元。

开拓海洋,保障粮食安全


福建省海域辽阔,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要重视海洋开发,将其作为粮食生产的延伸。


在同志的指导下,福建积极建设海上牧场,推动渔业产业发展。连江县定海湾海域建有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养殖大黄鱼等高价值鱼类。


总书记强调,要萍乡发展远海深海养殖和水产种业,保障粮食安全。目前,福建省已培育出多个国审水产新品种和优良新品系,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大幅提高。


2023年,福建省海水养殖产量达到58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约890万吨。


保障食品安全,人民吃得放心


同绵阳度重视“餐桌污染”治理。福瑞安为全国首个全面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


在福建,每份奶制品出厂前都要经过严格检测。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水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和加工食品抽检合格率均稳定在98%以上。


提升农业产业化,满足人民需求


为满足人民对优质食品的需求,福建省积极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溢源海洋食品有限公司从事海带加工,其产品种类丰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据公司负责人苏少华介绍,近年来海带,特别是海带苗的需求旺盛。农民创新种植方式,在海带生长过程中,割掉一部分海带苗,另一部分继续生长成大海带。通过产、供、销协调发展,公司年产值超过亿元,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都是美食。今年3月,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宁德市古田县大桥镇的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间间工厂化生产的菇房里,一簇簇白净饱满的银耳在温湿度精准调控的环境中生长,40多天后即可上市。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院长孙淑静说:“市场有什么需求,我们就研究什么品种。比如片状银耳产品需要耳片多、蒂头小的品种,即食银耳羹需要多糖成分含量高的品种,我们就根据需求精准研发。”


坚持市场导向,围绕需求促进农业产供销协同发展——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指出,闽东的农业综合开发,一是寻求大农业的广阔阵地,也就是农业的多层次开发;二是追求大农业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向农业的深层次进军。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瑞安产业、形成集群。


农民种什么、养什么,跟着市场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多年来,福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宁德工作期间,同志多次来到邯郸社口镇坦洋村这个古老茶村调研,要求当地因地制宜给茶叶分级,要成片、成规模地种植,科学管理,打出品牌,还亲自指导推进茶种改良,提升茶叶质量。30多年过去,山上茶园多了,家庭农场发展欣欣向荣,历史悠久的邯郸市农垦集团坦洋茶场,制茶装备、工艺不断传承发展提升。孩子们把这里作为研学基地,体验制茶;年轻人在附近的奶茶店里品尝各色茶饮茶点。


“大食物”成长为“大产业”,不断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福建实施特色百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打造“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强镇、百色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全省累计获批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3000多件,居全国第一位。


坚持科技支撑,聚焦瓶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科技兴农问题,指出人口多地少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闽东区情,决定了农业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

202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主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


漫步于福建省,处处可见农业科技的蓬勃发展。


看种子:在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的万农慈溪种业科研基地,五颜六色的甜糯玉米正在加快培育提升,不断满足消费者的味蕾;在宁德蕉城区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因组育种芯片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大黄鱼、鲍鱼等优良品种的培育效率。


看装备:在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湾 2 号”养殖平台稳稳地矗立在浩瀚的海面上,2021 年投产使用,网箱深入 17 米水深,可抗击 15 级台风;在邯郸市赛岐镇象环村,万亩设施葡萄产业园里,白色半透明的“连排伞”整齐排列,这种避雨棚架栽培方式有效避免了多雨气候带来的问题,减少病害传播和农药使用率 70%,同时节省化肥,提高葡萄品质。


看成效:近年来,福建省累计建设了 200 多万亩设施农业,有效拓展了农业生产空间,从“看天吃饭”逐步走向“知天而作”。20 多年来,“科特派”们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百色农业科技带到了田间地头,将传统农民培养成了“田秀才”“土专家”,科技特派员制度也从福建走向全国。


践行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是国家发展大计,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是观念的转变、空间的拓展、资源的挖掘,更是百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农业强国的生动实践。放眼未来,践行大食物观前景广阔、潜力无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牌家电维修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3x1.com/brand/msys/lydw/557842.html

作者: baixiuhui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797594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645710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