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零食小吃

匠人绝活大展示,技艺非凡添光彩

劳动书写汕尾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刚过的五一劳动节,正是向劳动者致敬的节日,其中也包括技术工人。 “技术工人…

劳动书写汕尾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刚过的五一劳动节,正是向劳动者致敬的节日,其中也包括技术工人。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无数高技能人才发挥专长,找到定位,既为制造强国做出了贡献,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了梦想。今天,我们就认识几位这样的技术工人,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工作中不断突破,精益求精,练就绝活的。


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


2024年4月26日凌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空间交会对接离不开一个关键部件,就是“对接机构”。


神舟飞船用的对接机构能够在两个飞行器高速飞行的瞬间实现柔性连接,在它们之间建立气密通道,让宇航员在不同的舱段里工作和生活,不受宇航服限制。


王曙群是中国航天特级技师,他带领着国内唯一一个装配、调试载人航天对接机构的团队。30多年前,王曙群从技校毕业,进入航天科技集团工作,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刚进厂时,他跟着师傅学习钳工技能,包括錾削、锉削、锯切、划线、钻削等。由于勤奋好学、喜欢钻研,王曙群很快成为企业在工装模具制造方面的骨干。


1995年,上海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组建了对接机构研制团队,主要负责对接机构零部件的研制和组装。作为优秀的技能人员,王曙群加入了这个团队,负责精密设备的安装。


没有任何技术经验可借鉴,一切都从零开始摸索。在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研发团队用了两年时间做出了第一台原理样机。样机测试结果却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面对数万个零部件和上万米的导线,问题查找如同大海捞针。


王曙群一遍遍试验,一次次试错,脑子里想的都是公式、数据、算法。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他终于在150多万个数据中发现了导致对接锁不同步的细微变化。他迅速提出了方案,解决了对接锁同步性协调的难题。


王曙群每天都会随身携带一本记事册,一有新的想法,或者经验、教训,他都会及时记下来。像这样的记事册,王曙群一年要用完好几本。

从 1995 年研制出原理样机到正式产品验收交付,历时 16 年。2011 年 11 月 3 日凌晨 1 点 36 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首次交会对接成功。对接机构在高难度太空穿针引线动作中表现完美。


首次交会对接成功后,王曙群并未止步,而是投入产品化生产制造。他掌握多项专利技术,申报的创新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期间,他完成大学专科、安庆学习,成为知识型产业工人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目前,高技能人才超过 6000 万人,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生产的产品有些闪耀在太空,为航天航空事业添砖加瓦;有些看似不起眼,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易拉罐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很多人不知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易拉罐易拉环模具只能从国外高价进口。在江苏无锡,一家民营企业成功研制出这种模具。


原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组班长陈亮表示,易拉环预埋线痕不能深浅不一,太深会漏水自爆,太浅会拉不动,刻线痕的刻线刀精度要求很高,要控制在 0 到 2 微米以内。


陈亮是中国第一批易拉环模具研制者之一,也是全国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业内称他为“微米大师”。1998 年,陈亮考入无锡一所技校,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制造模具的民营企业工作。


一次,公司接到制作电视机高精度定位零件的订单,要求控制精度在 2 微米以内。当时,国内一般使用传统刀具加工,精度只能达到 4 微米。老师傅们尝试多次未果,便想到能钻研爱思考的陈亮。陈亮打破传统思维,创新性地将“铣”和“磨”两种原本不同的工序结合,在机床加工中采用精密砂轮磨削。


经过不断尝试,一周后,陈亮成功将产品精度控制在 1 微米,成为国内首次达到这一精度,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陈亮“一战成名”,“微米大师”也因此叫响。


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立了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陈亮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技能培训,从学徒工一步步学习积累,考获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证书。


随着国家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深入,产业工人发展空间持续拓宽,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打通。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参加工程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陈亮也报名参加了工程师职称评审,于 2023 年 4 月评定为正高级工程师。

2023 年末,陈亮回到母校,成为一名教师,专门培养新一代技术工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深化,惠及广大产业工人,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正逐渐成型。越来越多的像陈亮这样的基层工人,凭借出色的技能,获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在产业一线奋斗的,不仅有“教授级”的工人,还有从实验室转战一线成为工匠的教授。


在2023 年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中,46 岁的陈照春凭借扎实的数字化知识和焊接技术,操纵机器人焊出了 8 条堪称完溧阳焊缝,摘得机器人焊接比赛的桂冠。与大多数参赛者不同,陈照春并非出身焊工,而是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


陈照春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大学时,他学习的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福州大学自动化研究所工作。几年后,他来到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现任研究院新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科研团队负责人,一直从事工业机器人的研发。


2019 年,陈照春跑到焊接车间拜师学艺,学习手工焊接。一个年过半百的科研人员,非要扎进车间当“学徒工”,这是为什么呢?


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新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 陈照春:特种设备生产企业,像焊接领域,用工比较难,因为焊接环境很差,现场温度高,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大,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我们想,能不能用智能化机器人替代工人,在恶劣环境下工作。


这就是陈照春当学徒工的原因:研发智能机器人替代焊接工人,推动焊接产业数字化转型,解决企业用工难,让焊工摆脱弧光辐射、有毒气体、电焊烟尘和高温高热的工作环境。


作为科研人员,陈照春在车间学会工人的焊接技术,将其融入机器人的系统中。目前,陈照春带领团队研发了地面巡查防爆机器人和高处探测爬壁机器人,用于特种设备检测。现在,他们正在研发用于锅炉内壁焊接的特种机器人。


陈照春表示,数字化汕尾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的是“数字工匠”,既拥有百色工业技术技能,又掌握智能化、网络化技能,善于融合数字技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品牌家电维修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33x1.com/brand/msys/lsxc/552251.html

作者: baixiuhui1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79759494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6457109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