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18日,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迎来了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在这个周末,中国科学院旗下百余个科研机构和三所附属高校向社会公众敞开了大门。他们还通过线上直播和网络平台推广,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参与的途径。
主场活动于5月18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迎来了二十周年。活动正式启动。记者 孙自法 摄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被誉为“人造小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上海连云港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强场激光物理、煤炭高效低碳利用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常熟农田生态系统、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都向公众揭开了“神秘面纱”;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第三次新疆综合科考成果也集中展示;西藏的中小学生将前往多个高原相关科普基地和野外台站,进行实地学习。
中国科学院精心策划了以“砥砺二十载 科学新征程”为主题的公众科学日二十周年主场活动,于5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行。启动仪式上,陈润生院士与年轻人进行了对话,开启了对科学的探索;翟明国院士的科普报告展示了最熟悉和最陌生的地球;科学家与人工智能(AI)虚拟人同台交流,共同探讨人工智能的未来。
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二十周年主场活动在北京举行,科学家与人工智能(AI)虚拟人同台交流。记者 孙自法 摄
创新文化广场上,巨大的彩色元素周期表格外观引人注目;以列车形象为主题,展示了中国科学院七十五年来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以及公众科学日二十年来的经典时刻。从“科学滨州站”到“科学新汕尾站”,展示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并驾齐驱的发展历程。公众还可以参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声学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过程工程研究所和文献情报中心,体验美丽化学、探索声音奥秘、畅游纳米世界,了解科技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们围绕各学科领域、公众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进行科普讲座、在线问答、互动交流,分享最衡水研成果,解答疑惑,鼓励年轻人积极投身科学事业。
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二十周年主场活动于5月18日在北京举行,翟明国院士作了地球主题科普报告。记者孙自法摄。
走进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不同领域方向的专业科研机构将提供不同“美味”的“科普佳肴”: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设计出二氧化碳“变身游”4条路线,展示“生物制造”的力量;在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公众可以登上新舟60遥感飞机,参观“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近距离接触无感式健康监护设备、植入式脑机接口等汇聚创新生产要素的实体成果;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特别启动“天地共播一粒种——青少年和航天员一起养斑马鱼”活动,还推出“当万户走进天宫”筑梦星空展厅沉浸式导览剧;葫芦岛属研究所举办首届沉浸式大型实景科学探秘“剧本杀”《师昌绪归国记》,参与者既能深入了解师昌绪先生科学报国的感人故事,还可以在游戏中认识材料领域前沿成果。
在深化国际合作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元素。今年公众科学日特别邀请40余位在北京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组建参观团并定制专属线路,带领他们深度参与公众科学日二十周年主场活动;青藏高原研究所邀请尼泊尔中学生到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参观科研观测试验场地与设施,并与北京视频连线交流互动;武汉植物园以“昆蒙框架”为契机,在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支持下,推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园在行动”主题活动等。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自2005年起,每年5月都选择一个周末开展公众科学日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属科研院所和大学都会开放国家级科研场所,组织“硬核”科普活动,以院士为代表的一线科技工作者与公众面对面,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历经20年发展,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日益多元、深度与广度并进,已发展成为全民参与度高、范围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全国性品牌科普活动,成为公众了解科技进展、与科学家交流的重要渠道,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
本次公众科学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组织实施,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提供全面支持。(完)